设计师 / DESIGNER网站首页 -设计师
人物风采
案例赏析
设计观点
>

何镜堂:中国建筑要建立文化自信




何镜堂,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曾主持设计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2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世博会中国馆、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等。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但他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世博会,因为中国馆,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被称作“中国馆之父”。多年来,何镜堂院士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作为唯一的建筑师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个人荣誉

2000年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建筑特点
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
2010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2010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人物
2013年中国侨界杰出人物[5]
 
主要成就

东莞西城文化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西湖苑宾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五邑大学教学主楼、广西桂林博物馆、东莞市民广场、东莞莞城可园历史片区城市改造、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规划、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新校区、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南京审计学院、“世纪之窗”——天津博物馆新馆、“石破天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传统文脉现代品相——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佛山国家高新区火炬创新创业园、佛山电力大厦、深圳科学馆、中国市长大厦、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广州大都会广场、广州市长大厦、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新校区、烟台大学扩建工程、广州大学城、2008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9.18纪念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昆明学院洋浦校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长春烈士陵园、洛阳博物馆、江南大学、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教学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珠江新城西塔、武汉东湖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等。


连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在多个场合呼吁人们重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认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应当以人为核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充分重视新型科技成果的应用与青年人才的培养。
 
建筑设计两大错误倾向

 “当前社会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倾向,大部分城市都有这种毛病。”何镜堂院士指出,首先是盲目崇拜及模仿国外的某些建筑,一味追求奇、特、怪的造型;其次是照搬传统建筑形式的符号和构件,盲目制造假古董。
何镜堂院士强调,传承和创新是建筑界永恒的主题,但传承不等于模仿复制,创新也不能背离基本原理。中国的建筑设计必须融入世界发展中,在传承优秀传统中吸收先进的设计思想,开拓设计思路,提升设计能力。


 “建筑设计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何镜堂院士认为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要以人为本,坚持建筑本源,回归建筑理性,“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构思到方案的形成应当从人的需求出发,以满足人的使用为目的。”


在具体的建筑创作实践中,何镜堂院士提出“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建筑要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设计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中国建筑要建立文化自信

在一次讲座中,何镜堂院士拿出10多幅城市图片,问现场观众是否能分出这是哪些城市,结果全场无人能答。不少人开玩笑说,蒙上一个人的眼睛把他放在任何一个中国城市,他都难以根据建筑分辨出身处何地。何镜堂院士将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建筑创作中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的缺失:“地域文化和环境的缺失导致城市出现特色危机,呈现出‘千城一面’的雷同。”何镜堂院士说,其实几乎每一个建设项目,甲方都会提出“标志性”的要求,但怎样才是标志性建筑?有的设计者认为只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就是“标志性”。但何镜堂院士认为好的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文化和时代的和谐统一,“比如欧洲城市的特色在于整体的秩序机理,个性首先服从城市整体形象,而眼下许多中国城市设计却丢掉整体性特征,去盲目追求个性”。
何镜堂院士表示,眼下的中国建筑创作不仅仅缺少地域文化的自信,而且在多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在面对西方建筑思潮时也缺少文化自信,这导致本土建筑文化话语权的弱势,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传承与创新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培养


建筑学科是多学科交叉领域,空中楼阁式的教学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何镜堂院士说,要给年轻人提供大量机会,让他们参加甚至负责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我们要把建筑设计与建筑教学相结合,建筑研究与建筑人才培养相结合,既出作品,又出人才!”


虽然何镜堂院士今年已经75岁高龄,但他依然奋战在创作、教学的第一线。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创作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大量优秀设计成果,又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高素质的青年建筑人才。


何镜堂院士认为,建筑行业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依靠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大型建筑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都要求建筑人才要组成和谐又有创意的团队,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金字塔式人才结构,由富有经验的老建筑师负责建构创作核心理念,中青年骨干梯队在具体的项目运作中独当一面,再储备一批青年建筑师共同完成创意设计。






绿色建筑系统集成商
技术咨询/深化设计/安装指导/项目施工/全程跟踪
版权所有:广州市美帝建筑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20124号